正规实盘杠杆平台排行
正规杠杆平台排行

家族生活画传与时代精神画卷

文|周松芳

笔者因为从饮食文化史向民国生活史的研究转向,特别是聚焦民国留学生生活史,而大量关注阅读民国文化学人以及其他各色人等的日记、回忆录等史料——回忆录也是方兴未艾的非虚构写作的大端,颇得读者青睐,像去年出版的《一百年,许多人,许多事》,新近出版的《韩家往事》等,都大受欢迎。这类作品,大多通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回忆,呈现既往百年的历史图景,而既往的这一百来年,正是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急剧变迁的时段,好的作品,真是如交响乐的快板乐章,扣人心弦。这其中,图文并茂,或者用更学术的语言说,图像叙事功能强的图书,更受欢迎;新出的郑建邦著《家事沧桑——外公外婆家族的百年老照片》修订版(以下简称《家事沧桑》),便是最受我欢迎的作品之一。

《家事沧桑——外公外婆家族的百年老照片》郑建邦 著 团结出版社2024年修订版

我之所以看重这本《家事沧桑》,是因为它完全符合我的阅读旨趣,也正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。须知,由生活画卷展现的时代沧桑,才更有历史质感,而由教育场景展现的时代沧桑,才更能引起强烈的共鸣——《家事沧桑》,讲的正是著名教育家焦实斋先生及其家人的百年沧桑,关键是这本书,不仅是焦氏家族的生活画传,更是展现百年中国时代精神的画卷。

因为研究、写作民国留学生活史的缘故,我很早就留意到焦实斋先生,是因为读到他1940—1941年间在《大公报》香港版发表的一系列关于欧战(二战)的长达数万言长文,如《欧战战略的检讨》《英国战时的行政机构》《德军的新战术》《欧战的回顾》《欧战后的和平问题》《苏德战争爆发前后》,以及在上海《天下事》杂志发表的《“不列颠会战”的展望》《英国的战时宣传》《英国为什么对德作战》《英国战时的言论自由》等。这些文章,对二战的来龙去脉,相对一战的新的战争态势、战略战术的变化、舆论宣传、英国政府相应的行政架构调整,乃至战后的和平建设等,从历史到现实,再到未来,从战略战术到行政后勤供应保障,等等,都有高屋建瓴、深入浅出的阐述,当时,中国那些长驻伦敦的专业人士,也没见有能发出如此有见地的宏论者。这是怎样的一个留学生啊!他关于战时牛津大学生活有这样的描述:“街市上充满了穿制服的青年,这证明牛津已经变成了后方的军事重镇,许多陆、空军的人员在这里受训练。飞机昼夜不停地在牛津上空飞翔着,作战斗的练习,嗡嗡的声音,震动了每个人的耳鼓……由伦敦疏散来的学生,还有一部是政府的职员,为避免空袭,也搬到这里办公,城市中心一带,每天来往的人拥挤不堪,使得简朴、肃静的牛津,变成了繁华的城市。战时应有的设备,在牛津早已预备好了。避难所、防空壕、救护队的标帜,到处可以看见。”这些本应该出现在《大公报》特派记者笔下的文字,却只见于焦实斋的文章,无法不令人印象深刻。只是当年汲汲于生活史素材的搜集,没能进一步考察其人其事。

所以,如今一看到以焦实斋为传主的《家事沧桑》修订版,即下单购读,始知其当年能成为牛津奇人,实在是渊源有自。焦氏出生于河北井陉教育世家,1923年从北京高等师范一毕业即任教于天津扶轮中学,并因教绩突出,于1928年出任天津特别市教育局长,兼国民党天津特别市执委兼训练部长。但因不满于蒋介石的作风,不久即挂冠而去,旋即顶住压力被任命为河北大学教务长,再转任北平民国大学教务长,不久又兼任河北省立中学校长。至此,他作为一个知名教育家的身份已经基本确立。抗战军兴,他立即抛家别子,随国民党中央军第52军等部开赴前线从事抗日宣传工作,先后参加了保定战役、漳河战役、台儿庄战役等。如此舍小家为大国的情怀与理想,足以令人动容。而他在英国留学期间,能够撰述发表一系列雄文,既是他能力水平的体现,也是这种情怀与理想的体现。其实,他留学英国,也是本此情怀与理想——须知他1939年7月至1941年底留学牛津研究国际问题时已经四十开外,而妻小却被迫在国内因战乱而辗转流徙。

在归国途中,焦实斋再度投笔从戎,先后被杜聿明和郑洞国聘请担任中国远征军驻加尔各答办事处主任,抗战胜利后又应杜聿明之邀出任东北保安司令部总顾问,再任杜氏创办的东北中正大学教授兼教务长,重回教育界,但不久之后即弃绝国民党军政事务,出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兼教务长。怀有经邦济世之才的焦实斋,最后也没法做到隐身教育界,在傅作义力邀之下,再度出任华北“剿总”副秘书长,这也给在扶轮中学任教时即已倾向革命并参与我党的地下活动、承担交通员之职的焦实斋以绝佳的报国机会。他邀约众多教育界文化艺术界名流“进谏”傅作义,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
1949年后,年事渐高的焦实斋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,把平生未尽之才,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上竭忠尽智地展现出来。比如在全国政协文史委工作期间,主持开展了许多文史专题的征集和研究工作,特别注重文史资料的真实性。他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:“史料是没有蜡的艺术品。”典出希腊古史,与傅斯年提倡的“史学即史料学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政协文史资料迄今都一直在编辑出版,真是嘉惠学林,笔者在研究写作中,也时时引用,想来也得感谢一番焦先生。

当然焦先生在晚年也遭受过一些曲折。但是,前后对比,新旧对比,无论如何还是应该感到宽慰甚至欣慰的。也正如本书作者点评的:“外公这些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,从与国民党决裂之日起,就已全身心地投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。在他们的奋斗中,没有个人的私利,所以也就没有无法接受的事情。……仁者无忧,勇者无惧。”

从生活史的角度看,其实焦实斋夫人也即本书作者的外婆金一清女士,更配得上“仁者无忧,勇者无惧”这句话,在书中也有更鲜活的呈现。金一清系出满族镶黄旗,官宦世家,虽家道中落,而志气不衰。比如新婚之后随夫回乡探亲,却因故与家公发生冲突,家公扬杖欲作教训,孰知却被儿媳夺杖扔在一旁,自己还险些摔倒。客观地说,焦实斋先生长年在外奔波,没有如此要强的妻子,也不可能维持那种乱世的温馨与幸福。因此之故,金女士在家中便可“居功自傲”了,发起脾气来,焦先生都得乖乖地退避三舍。有一次竟在大雪天避至外孙家:“‘外公,这个天气您怎么出来了?’我一边帮外公抖去身上的积雪,一边诧异地问。外公有些尴尬地笑笑,扬起手杖作出射击状:‘我是来躲机关枪的。’晚饭后,我送外公‘打道回府’,以为又一场‘暴风雪’会扑面而来。岂知外婆只是默默地扫掉外公身上的积雪,帮他除去大衣,捧上一杯热茶,便又忙碌别的事情去。”看吧,严中有爱,而且到老都闲不下去,则又是特别的贤惠了。

这种严与爱,可不仅仅是对待老伴,也同样适用于儿女孙辈。比如作者小时候有次吃饭时举着碗说:“姥姥,我还要一碗米饭!”话音未落,即挨了一记耳光。“加饭叫‘添’,怎么能说‘要’。”由细微处见出规矩方圆的真精神。或许正是这种严慈并举的家教,使得夫君有为而长寿,子女孙辈个个能成材,而且阖家幸福温馨。这于一张张老照片中悉可见出,文图互相印证:“外公外婆健在的儿女们多已进入老年,但外公外婆的第三代、第四代们却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着,他们遍布天南海北、世界各地,其中有学者、教师、医生、记者、公务员、企业管理者、外企高管等。外公外婆的血脉在后代们的身上延续着:外公外婆的期望,也在后代们的努力中实现着!”

是啊,“外公外婆”的期待,也可以说代表着他们那一代仁人志士对中华儿女的共同期待。在这种沧桑与期待的家族生活画传中,我们也分明可以见出中华民族世纪奋进的时代精神画卷。

(作者为文史学者,书评人)

  • 声明: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仅供演示用,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。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。
上一篇:第十四届北影节产业论坛将于4月21日举办:探讨电影产业变局下的立与破
下一篇:探索潮州人文密码!陈崇正长篇新作《归潮》首发

相关文章